文章目录
  1. 1. 了解亚投行前,有必要知道何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2. 2. 2015博鳌论坛皇冠上的明珠:一带一路
  3. 3. 郑永年3月24日北师大演讲实录“一带一路”战略解读

随着本学期进入白热化阶段,时间越来越紧,每周干货也不得不暂停了一周。本周复活~带来时政相关的焦点文章,关于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本周分享三篇文章,其中两篇都是来自朋友运营的微信号~不得不说,周围牛人聚集啊。

了解亚投行前,有必要知道何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作者:领金财经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债券俱乐部

本文来自国家人文历史,由本账号转载,仅供传播资讯

亚投行官网昨日低调上线,短暂运行后下线,意向创始成员国一栏中惊现韩国

3月17日,中国主导创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迎来了几位来自欧洲的创始成员国。英国《金融时报》昨爆出新闻称,继英国之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个欧洲大国决定加入亚投行,这一消息立即激起全球媒体的热烈讨论。现在这个名字上冠以“亚洲”名称的银行似乎越来越可能成为一个首次由中国主导的、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机构的发端。

美国《赫芬顿邮报》文章开头的一句话是:中国正在体验自己的布雷顿森林时刻,“一些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等欧洲国家决定加入亚投行就是这样一个重大事件,这预示着美国世纪的结束,亚洲世纪的开端。”作为负责任的历史科普平台,国家人文历史今天特转载“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文章。本文系201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70周年研讨会上内容,其中披露了该体系的部分细节,希望能对读者了解中国主导亚投行的历史意义有所帮助。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主张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怀特计划”最终击败了提议设立超国家主权货币的“凯恩斯计划”。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崩溃,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仍是世界重要机构,因此美元霸权持续至今。

71年后,在遭受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影响的全球经济始终未能复苏的背景下,对这场决定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会议的讨论逐渐升温。有学者以更别致的方式讲述这一过程——美国外交关系学会国际经济部主任、高级研究员本·斯泰尔(Benn Steil)以当时英美两国谈判代表,美国财政部的哈里·德克斯特·怀特(Harry Dexter White)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这两位个性极端对立、出身与经历都迥异的人物为主角,描绘了为何凯恩斯富有远见的国际货币体系设想最终还是未能敌过主张美元全球至尊地位的“怀特计划”。

斯泰尔披露,一手缔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怀特,竟然是苏联情报人员,这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影响了会议的走向,也影响到战后两项重要制度安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时至今日的人事决定。

虽然美元与黄金在1971年脱钩,但让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担当国际储备货币,始终会对贸易世界形成巨大压力,而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于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架构里。对此,斯泰尔给出一个现实的例子——现在全球经济都十分敏感于美联储的退市政策,受到最大冲击的国家是乌克兰,而表现最好的是韩国和中国。能够很好应对这些政策的国家都有三个特点,一是外来的金融资本占比较少,二是拥有庞大的经常账户项下盈余,三是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

本·斯泰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布雷顿森林会议在1944年7月召开了三周。这是1919年巴黎和会之后最隆重的国际会议,有来自44个同盟国的700名代表参加。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他对国际金融体系兴趣不大,但他认为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是同盟国向轴心国发出重要信号。他相信这次会议能说服轴心国们,他们的挣扎是徒劳,来让战争早点结束。

整个会议的细节由两个人决议,一是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一是他的副手怀特。摩根索并不够格成为财政部长——他没有大学文凭,他也自称是个种苹果的,但很偶然地成为罗斯福总统的朋友。因此,对经济一无所知的他,在担任财政部长的12年里(1934-1946),始终高度依赖怀特,而怀特很可能是人们所知甚少的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

那时候的财政部,特别是摩根索和怀特两人,我称他们为经济决定论者。他们对于这次会议为何召开有着非常明确的一套理论。他们认为,1930年代早期的货币和贸易体系导致大萧条在全球蔓延,并且在全世界创造出一个痛苦悲惨的氛围,从而为大衰退和欧洲独裁者,特别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出现铺好了道路。

他们给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他们着手准备做的事情,赋予了重大的政治涵义。他们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固定汇率,来稳定货币和贸易世界。这个汇率是围绕着美元来的,将美元汇率牢牢固定在黄金上,也就是一盎司兑换35美元。美元将会在战后的货币框架中占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而战后的两个关键的制度安排,就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他们的设想中,联合国是补充性的政治架构。

但他们也有其他非常地缘政治的安排,说出来可能挺让人震惊的,那就是战时美国从来没把日本或德国,甚至苏联当作他们在世界舞台上的首要对手,他们相信战后一切会恢复正常。所谓正常,对他们来说,也就是19世纪末的世界秩序。他们认为英国人才是他们的“天敌”,才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强国。因此在战后,英国人肯定要做点什么来恢复到过去的样子,想想他们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所以他们决定在会上阐明英国在战争中走向破产的事实,来迫使英国对其政策做出彻底改变,以便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崛起为一个难以匹敌的经济和政治大国。

怀特曾经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后说,你要是跟美国代表团讲话,就会发现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大部分美国代表都是政客,而不是在货币经济领域训练有素的专家,因此其实在他们这里,货币经济只是达到政治经济目的的手段——怀特这么来说明为什么他会在那里。

当时的会议上,凯恩斯是最为有名的经济学家,他剑桥毕业,出身于学术世家。美国媒体对凯恩斯非常着迷,他们对布雷顿会议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凯恩斯身上。他们未必喜欢他的想法,但喜欢凯恩斯发表观点的方式,而且这些记者对美国代表团没有太大兴趣,反而觉得英国代表团充满着思想的魔力。

而怀特相形之下家境普通,他比凯恩斯小9岁,是立陶宛犹太人移民后代。怀特的父亲是五金店店主,在他9岁时就去世,母亲在他16岁时去世。怀特在哈佛大学读到博士,后来去了一个小的学校当老师。怀特是凯恩斯的崇拜者,在谈判前,怀特几乎病倒了,因为他觉得在凯恩斯面前根本没有底气。

怀特把凯恩斯安置在银行委员会主任的位置上,不让凯恩斯染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战后的金融体系其实是要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建立的,也是凯恩斯强烈反对的。

凯恩斯有不同的想法,他当时的设想是建立一个超国家的货币,叫“银行币”,他设想用这个货币来替代美元。大家也许还记得,周小川行长在2009年曾讲过,他说布雷顿森林会议当时犯了一个错,不应该采纳怀特的方案,而应该接受凯恩斯的方案。

凯恩斯是英国政府派来当“乞丐”的,他也深切了解英国当时极度严峻的金融状况和迫切需求,但他毕竟不是一个职业外交家。他很希望人们能把他看作是推翻金本位体系的大人物,建立超国家货币的大经济学家。他最后之所以接受美国方案原因是,他认为这个体系一定会崩溃。

怀特创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让美国的孤立主义者无法接受,更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建立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人物,实际上是苏联的间谍。从1935年开始,他就把一些秘密文件传递给苏联特工,还告诉对方,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政策应对,还把跟苏联有关的一些人安插到一些重要岗位。

怀特本质上应该是反凯恩斯的,但实际上他又崇拜凯恩斯的思想,因为他羡慕苏联,被苏联的成就所震撼。严格来讲,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苏联的诉求很简单,就是要从美国那里得到优惠的贷款,对于美元与黄金挂钩,他们也是乐意看到的。因为苏联的黄金矿产储备也是很丰富的,正因为这样,苏联的任何货币思想,在战后体系中没有任何烙印,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想法。

让一国主权货币担当国际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性问题

张军:一些有智慧的经济学家很早就发现这个方案的内在缺陷。其中有一位是凯恩斯在剑桥的同事,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197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另一位是哈佛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他实际上在1950年于美国国会作证的时候,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五年以后,就说一定会出问题。

因为这个体系有内在缺陷——美元作为美国的主权货币,要跟黄金挂钩,发美元要用黄金储备,那么,其他国家只要手上有剩余的美元,一定会把美元卖给美国政府,然后把黄金拿走,最后这个过程就变成美国的黄金储备不断流失到其他国家去。所以他作证时候就警告说,这是一个悖论:如果美元要避免通货紧缩,就要多发美元,从而也就需要更多的黄金储备。后来我们也看到,确实这个缺口就越来越大,1971年美国认为没有办法再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转,尼克松总统无奈就只能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就与黄金脱钩了。

既然那个时候经济学家已经发现,IMF这个全球货币系统,即美元为主导的全球货币储备的缺陷——也就是黄金和美元不能同时满足条件。那么,到底1971年此前的25年,全球经济那么好,应该归功于这个系统吗?还是有其他更重要的经济促进因素呢?

本·斯泰尔:我想谈一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今天的联系。首先,布雷顿森林体系真的成功吗?许多人认为,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25年(1946-1971),是全世界经济复苏、贸易繁荣、乐观主义的一段时期,这其中理所当然有一部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功劳。

但我认为并非如此,事实上,仅在三年以后,杜鲁门政府开启了马歇尔计划,其实是全面替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背后的政治思路和经济思路,很大程度上与摩根索和罗斯福政府的思路相悖。

怀特和摩根索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设想有四个基本信念:英帝国可以和平地解体;苏联可以成为和平时代同盟当中的一员;让德国解体,对德国去工业化;让IMF向一些国家提供短期贷款,复活全球的多边贸易。

而仅仅在三年以后,杜鲁门政府就全面推翻了这些设想。

首先,英国不再被视为美国的对手,而是一个绝望的破产伙伴,需要被救助。第二,苏联不再是合作伙伴,而是必须遏制,如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那份举世闻名的报告所说的。第三,不应该让德国解体,对德国去工业化,而是应该把西德打造成西欧的工业引擎。西欧作为一个新的经济体,其实也是二战后美国提出的一个概念。第四,事实上没有国家向IMF借款,所有国家都破产了,因此美国别无选择,只有推行大规模援助,而非贷款,才能让世界经济和贸易复苏。

事实上,布雷顿森林会议所提出的货币体系,直到其建立的15年后才真正开始运转——直到1961年,才有第一批九个欧洲国家达到了主权货币与美元兑换的资格门槛,而这个时候,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饱受压力。1971年,尼克松终止了这个制度安排,防止美国的黄金储备被套换光。

张军:虽然美元与黄金脱钩,但让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担当国际储备货币,其实还是会让这个所谓“不一致性”(inconsistency)问题始终存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架构里。

有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今天经常出现在新闻里的国家——乌克兰。一年前,也就是2013年4月,亚努科维奇政府和IMF谈判失败,关于一笔150亿美元的贷款。IMF要求亚努科维奇政府取消对能源部门的巨额补贴,这会导致民用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而乌克兰虽然经常项目赤字超过GDP的8%,但他们还是拒绝谈判协议,决定继续向外借债。他们发行了一个10年期125亿美元的欧元债券,以7.5%的年利率。一个月后,2013年5月2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表了他那篇有名的退市讲话,非常谨慎小心地表示,在将来某一天,某个经济状况稳定的时候,美联储将会开启退出QE(货币量化宽松政策)。

乌克兰对退市十分敏感,作为一个经常项目赤字超过GDP的8%的国家——这要比其他退市政策的受害者如印度、巴西、印尼、土耳其和南非都要糟糕得多。我们也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亚努科维奇被罢免,乌克兰还留在深重的危机中。当然乌克兰的问题是积累已久的,并不是美联储创造出来的,但确实需要考虑的是,如果不是去年5月的退市政策,亚努科维奇可能现在还在台上。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转向,并不是所有新兴经济体都会倒霉。受到冲击的国家,通常都有大量的外来投资和借债,而表现最好的韩国和中国,都有着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量的外汇存款。于是IMF就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调查,所谓美国自2010年起的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的影响。他们发现能够很好应对这些政策的国家都有三个特点,一是外来投资占比较少,二是拥有庞大的经常账户项下盈余,三是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呢?显然,在经济好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应该保持低汇率,以增加出口,但这种政策的含义,按照美国的角度来看,就叫作操纵汇率。因此美国国内有很强的声音要求对这些国家采取行动。这也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性问题给整个贸易世界带来的压力。

张军:确实美联储的退市政策已经对全球经济带来影响。您特别提到乌克兰,其实这对整个欧洲市场的影响更大。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美联储的退市政策——其实还没有退市,只是削减美国政府对长期资产购买的规模,已经对新兴市场造成那么大的冲击。

其实这个根子就在,70年前,整个系统开始设定的时候已经埋下的种子——就是由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来担当全球的储备货币,这是不一致性的根源。这是凯恩斯在当年所反对,但是怀特所支持的。凯恩斯是想建立一个超国家的货币,但这个方案没有通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英国衰落了,而美国强势。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可能建立新的全球货币体系呢?

本·斯泰尔: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能出台,因为有两个国家需要这个体系。一个是美国,作为债权国,要在战后给其他国家提供短期贷款,通过这种方式恢复多边贸易。另外一个是英国,作为债务国,它希望借助这个安排,避免各国货币竞争。

到了今天,我们看到,对于国际金融体系,最重要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中国。美国是债务国,中国是债权国。中国认为,目前的失衡状态,完全是由美国高度松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引起。这让我们不禁想起,当年美国也是这么对英国说的。

当时,美国决不允许其他国家对它的政策说三道四。但是今天美国的反应,完全就是当年凯恩斯和英国的反应。美国认为,目前的失衡是债权国造成的。所以几年前盖特纳提出了一个封顶说,就是对美国顺差极大的国家,给予一个封顶,以防扰乱美国经济。这其实也是当年凯恩斯和英国在1944年带给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意。因此,我们可以对比着看今天这个有趣的互动。

从美国角度讲,美国更愿意也可以通过谈判,看人民币是否可以成为世界主导货币。中国的债券市场中,外国债券持有人非常少,即便达到5%又如何?如果能达到30%,那人民币的地位就不同了。目前,美国债券市场中,外国持有者占36%。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就需要对它的债券市场进行改革,这样引来国际投资者兴趣。

张军:有趣的是,去看文献会发现,一百年前,也就是一战时候,美国GDP的总量和贸易的总量都已经超过了英国。就像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的货物贸易国,我讲的是货物贸易已经超过了美国。而GDP如果用现在新的物价指数来调整的话,中国其实很可能也跟美国差不多。

但是实际上,英镑被美元取代的时间要远远晚于英国和美国的实力对比发生转变的时期,有人说晚了40年,有人说晚了55年。关键看你所认为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战时美国的经济超越英国以后,之后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在情理之中,都是有逻辑的延伸,比如苏伊士运河的危机。所以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时,很自然地,美国要拿出方案,要建立一个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的系统。尽管凯恩斯非常强硬,但英国的实力已经无法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的方案没有通过。

亚投行目前创始成员国情况:

截止目前,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31个,包括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老挝、马尔代夫、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新西兰、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卡塔尔、新加坡、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

未做最终决定:韩国、澳大利亚

明确暂不加入:日本

2015博鳌论坛皇冠上的明珠:一带一路

作者:华泰策略
来源:微信公众号-分析师徐彪

又一年博鳌论坛召开,习总书记亲自参加并做主题发言。

博鳌论坛,估计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对于博鳌论坛的地位,估计很多人并不十分明了。个人的看法:博鳌论坛是中国自己的达沃斯论坛。比起夏季达沃斯论坛来说,后者的与会规模更加庞大,但通常只有总理参加,前者规模稍逊,但每次都总书记亲自参加。为何?因为博鳌论坛是亲生的,而达沃斯是外来领养的。因为达沃斯论坛是壮年期的国际资本年度盛宴,而博鳌论坛是青少年期的国际资本盛宴,它承载着新中国引领国际资本流动的梦想。

传说中的达沃斯论坛,分夏季和冬季两场,每年都能吸引一大批国家元首、跨国企业去参加。国家领导人和跨国企业老板至少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很忙。如果找不到足够的动力,谁那么有空每年千里迢迢跑去开会?如果寻觅不到足够的利益,中国国务院总理哪来的非洲时间每年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并致开幕词?从本质上看问题,我将达沃斯论坛定位为国际资本的盛宴。跨国企业的背后是跨境资本,这个星球最牛跨境资本的拥有者们每年聚在一起碰头,商量商量未来的方向,讨论讨论以后产业如何转移和布局,议论议论哪里出现了新的投资机会。要知道,每年资本和热钱的流动已经成为全球所有国家不敢忽视的建设或者破坏性力量,事关未来资本/热钱流动,各国政要们自然不敢轻慢。

博鳌论坛的本质是什么呢?

2001年博鳌论坛成立的相关官方文件表述如下:

“为政府要员、商业领袖和知名学者提供一个高层对话平台,以增进和深化贸易和投资联系,推动建立伙伴关系,在应对不断出现的全球性经济挑战方面,阐明各自的观点。增进亚洲跨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增强该地区私营团体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强化商业团体在寻求增长和进步过程中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博鳌论坛就是亚洲政府首脑(代表国家资本)和大型企业(代表私人资本)关起门来讨论发展问题的地方。展望未来,如果有一天亚洲成为全世界的金融与经济中心,如果亚洲货币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货币,如果国际事务的中心重新回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届时完全可能出现如下一幕:某年博鳌论坛开会,中投董事长出来说美国好像有点过热,不如我们把投资转到南非去吧,那里的基础设施不错,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又好。众人纷纷点头,一拍即合。回去后一二三开始从美国撤资。半年后,美国政府的人民币储备告罄。过热后遗症与热钱大规模逆向流动双碰头,北美洲经济危机爆发。(别笑,1996年达沃斯论坛上就曾经出现过这一幕,只不过现实里的倒霉孩子换成四小龙,而下一站宠儿换成了中国) 中国在成长,亚洲在成长,亚洲的国有资本在成长,亚洲的私人资本在成长,当这种成长速率动辄8%甚至更高的时候,谁敢小视资本联手的力量?哪怕现在不具备呼风唤雨的能量,未来呢?一旦生长到位,博鳌论坛将从山寨版达沃斯,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达沃斯论坛。

你看,这就是博鳌论坛。习总在上面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异常明确的指向性,因为,他本来就是说给有心人听的。今年的开幕式,习总照例说了很多东西,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明了:今年的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轮最早出现在2013年,总书记访问中亚时正式提出。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还局限在贸易通道上,但很快,全世界很快发现,这是一个堪称雄心勃勃的计划。我们想要的,绝不仅仅是恢复往日丝绸之路的荣光,而是构建一个未来的经济与货币一体化联盟。在这个愿景下,中国将从资本输入国变成输出国,过剩产能的问题迎刃而解。中国将从实物商品制造国转变为货币输出国,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迎刃而解。中国将从一个韬光养晦的世界大国转变成拥有自己一亩三分地后院的世界强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橡皮图章”的外号将远离我们而去。(更加详细的原因分析,请参见去年11月发表的《以史为鉴,亚太迈入习时代》,在那篇文章里,我们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入手,结合当年日本的经验及中国现状,详细分析了中国搞一带一路的原因。黄婆卖瓜,到目前为止,这是唯一一篇从资本主义发展史高度切入理解一带一路的文章。)
图景很美好,成果如何?关键看实施。而说到实施,则必须通读一遍刚刚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可以将其总结为一幅图:

从上面这幅图来看,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就是总结为简单的几句话:给钱(资金融通)+给基础设施(设施联通)+给产业(农业电子商务新兴产业为代表)。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啥呢?为了民心相通。民心相同为了啥呢?为了最后在政策端能够互相沟通,说白了,就是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仔细想想,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砸钱敲门阶段,修桥铺路拉电线,没钱怎么办?亚投行和丝路基金面带微笑出现您面前 : sir , can I help you ?(正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解决储备过剩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产业转移和融合阶段;(正好解决产业竞争力的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他们的人工成本以及环境污染成本都要低于我们。)

第三个阶段:经济与货币一体化阶段。做到这个程度,当地老百姓愿意优选使用人民币的时候,政治一体化不用你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正好解决国际地位的问题,有了自己的一体化后花园,该有的国际地位自然会有)

思路已经清晰,重点突破选在哪里呢?

两条路走出去:一个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福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新疆。如果说,类似基建、高铁、机械、能源开发、油气设备、管材、电力设备、通信、农业、旅游、港口企业走出去早已在资本市场的预期内(后面具体列表,正文主要聚焦超预期的东西,毕竟是二级市场的分析师,深知二级市场最喜欢新东西),这次明确新疆和福建分别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则显然远超市场预期。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去年上半年,为了寻找一带一路最受益的省份,我们曾经咨询过参与规划制定的专家,当时得到的答复是不会明确出发点和核心区域。

短短大半年,为啥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呢?

还是要从一路一带的定稿版路线图上寻找答案:

1)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解读: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共对应三条线路,其中两条都从新疆出发,习大大当年提出一带一路的地方,过去一年已经部长级磋商至少三次,你说,不选这里作为核心区,选哪里?
新疆作为桥头堡,跟中亚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先说我们想要的东西:中亚出发最终抵达欧洲的高铁,要让我们修过去吧。中亚丰富的油气及矿产资源,要让我们参与开发和建设吧。由于该地区资源丰富,我国与其合作主要是能源项目,先期也跟相关国家建立了许多资源合作的项目,目前也在推进中哈原油管道二期、中亚天然气D线建设。(只可惜,无论是探矿采矿还是油气管道,都不是典型的新疆公司在运营。)

再说我们能给的东西:中亚五国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很像,都属于典型的矿产及农产品等初级产品输出国。凡是可以帮助到他们增加输出的事情,他们都欢迎。

所以呢,农业合作成为我们的敲门砖。新疆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兵团发改委年度工作会议上均明确将兵团农业走出去作为其承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中方企业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在塔吉克斯坦落成,中乌、中塔成立了农业合作机制, 2014年7月新疆兵团领导率高规格代表团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进行考察访问,签订800万美元合作项目,而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兵团的优势产业上,涉及农业科技研究、农机具推广、农作物良种繁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方面。

所以呢,电力和电网建设成为我们的敲门砖。如由企业承建的吉尔吉斯斯坦南北输变电通道大动脉工程—“达特卡—克明”500千伏输变电项目在2015年将实现吉尔吉斯斯坦南北电网的全线贯通。

总结一下:新疆板块,首推农业股(新农开发、新赛股份等)、电力设备股(特变电工等)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解读: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很多,官方指定范围是中国沿海港口都算,福建的地位相对特殊些,被重点拿出来,或许是基于台湾的考虑吧。海上丝绸之路很纯粹,最受益的公司,一定是贸易类公司。

总结一下:福建板块,首推贸易类公司(厦门国贸、建发股份等)。

内部重点关注两大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和福建,由此引发了一带一路最大的意外收获。外部关注合作重点的各异,其中中亚、南亚地区看点在于能源、电力设备、通信设备、农业方面的合作,东南亚关注基建的合作。

根据顶层规划的框架思路和合作重点,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外输产品可以改善我国基建、机械、电力、通信、农业、油气设备、高端设备等行业的供需格局,互通也利于我国旅游行业和重要港口的发展。

郑永年3月24日北师大演讲实录“一带一路”战略解读

作者:张橦
来源:微信公众号-木童媒介素养

【李晓西教授开场主持】
我们的主办方:亚太绿色中心,2012年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和亚洲理工学院联合国环保署资源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共同合作成立。刚才刘书记接见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一带一路”+“绿色”。**不要让人感觉到,中国就是生产力过剩,我们送过去的不仅仅是资本,我们还要送绿色。我们以后即将开展的国际合作,一定把环保放在前面。下面我们用热烈掌声欢迎郑老师做精彩报告!

【郑永年教授演讲】
谢谢晓西教授!晓西教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教授。我80年代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开始理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就是读他写的东西,非常好非常好。
今天就“一路一带”话题和大家交流,我希望我少讲一点,有问题可以交流。“一路一带”是习主席访问中亚“一带”,传统的丝绸之路,“一路”,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今天当然提出来,是不同的时空背景。今天我讲四点看法。

第一,“一路一带”中国必须搞。
第二,中国有能力搞。
第三,这个不好搞。
最后,我有信心中国能搞好。

一、“一路一带”必须搞
“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世界外部经济失衡的环境要求。

1.中国的内在需求
丝绸之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部分。我们知道中国改革开放,改革是指对内,开放是指对外。开放,是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经济发展重要的一部分。早期的开放,是对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引进技术,还是出口中国钢铁等,80年代“大进大出”主要是面向发达国家。而现在,需要新形式的开放,因为我觉得中国缺乏新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现在是人均GDP为7500美金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提升为高等收入经济体。世界银行根据二战以后一百多个国家的情况来看,只有十几个国家逃避了中等收入险境,成为了高收入国家。

2.外部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失衡,中国作为一个最广泛的发达国家能为世界做些什么?中国现在的国际环境不好,西方对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怎么办?13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否从中等收入提升到高收入的水平,这个是世界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的事情。

【中国对世界的担当】
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做什么?这个问题从毛泽东时代就开始了。“三个世界”这个是世界上的大工程。这不是经济学,而是国际战略意义的表述。无论是国际的经济战略,还是中国自己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认为中国必须走“一路一带”。

【“两条腿一个圈”】
习近平中国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外交格局基本形成了。我把它称为“两条腿一个圈”。第一条腿,是和美国;第二条腿,是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一路一带”;核心就是周边国家,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中国复杂的地缘环境。美国的地缘环境非常简单,北边加拿大南边墨西哥,这两个国家的经济非常依赖美国。而中国周边几十个国家,非常难,不好走。所以中国周边的这些东西,怎么做,做好,这对中国来说是艰难的路子。
那么这就是中国丝绸之路整个的国际大背景。

二、“一路一带”中国有能力搞
中国有能力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原因有三:一是中国资本过剩,二是中国产能过剩,三是中国技术过关。

【美国“三大负担”】
我说美国有三大负担:一大负担就是美国要做世界警察,是要放钱的。第二就是美国搞联盟,和日本和菲律宾,都有负担。第三个负担,就是民主。中东的秩序,例如埃及和伊拉克。美国建立起来的不是美国想要的民主秩序。以色列政府基本上不相信美国了。美国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美国要重返亚洲,它以什么样的东西回报亚洲?二战以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是世界最强。但今天的美国除了军事上还是最强大的以外,其他方面就没有。

黎巴嫩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资本走向哪里?美国政府没有影响力。资本还是走向自己归去的地方。美国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一些政策上的调整,就是美国政府TPP,当然中国不用怕。
美国的资本还是资本说了算,华尔街是不会听白宫的,这一点大家要清楚。以前马克思的观点,国家是资本主义的代理人。现在我觉得跨国公司实际上是全球公司,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所以美国没有能力做,欧洲更没有能力做。

1.资本过剩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想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从八十年代高度资本短缺的国家,到现在资本过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资本过剩怎么办?肯定要走出去。现在西方总是怀疑的态度,看着说“中国政府”怎样怎样。资本走出去是根本,政府只是支持力量,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资本才是最伟大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全球化,也是资本推动的。

2.产能过剩
第二个,就是中国overcapacity,产能过剩。国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建立完备了,东部和中部,都建立的差不多了,西部还有一些空间可以建。例如钢铁、水泥,这些过剩的产能去哪里?必须找到出路,这和西方以前一样,过剩的产能需要开辟新的市场,资本需要投资的空间。

3.技术过关
丝绸之路除了传统的贸易投资以外,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最高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中国自己知道,经济发展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路一带”,除了像新加坡这样少数的富裕起来的国家,其他都是发展中甚至贫困的。看看东南亚和中亚的国家,他们这些经济体都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过剩的产能、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都是这些国家所需要的。所以中国成立的亚投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互通的建设,光这一项就几千亿的缺口。西方没钱、欧洲没钱,中国有钱。中国老百姓的银行里有很多钱。但是我觉得中国大部分的钱不叫资本,叫现金。你想,存在银行里。美国搞量化宽松,欧洲和日本也在搞。所以中国的人民币,价值的不取决于中国本身。美国都搞Q1的话,中国人民币价值又低了,欧洲日本也搞,你怎么办。所以中国要把那么庞大的现金,转化为资本,要走出去。这是必须的,中国有能力。

三、“一带一路”不好搞:诸多挑战
这个项目不好做,有很多挑战。
三类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表现出不同态度,有支持的(发展中国家)、有反对的(既得利益国家)、持怀疑态度的(如澳大利亚、韩国、印尼)。

1.反对派
既得利益国家是反对中国的:美国,日本这样的既得利益。中国作为一个新的利益,对既得利益国家造成了威胁。中国改革开放基本上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请进来,中国开放国门,和外面的世界基本上不冲突,把自己的市场开放给国际资本。第二阶段,90年代,中国讲接轨,加入WTO。接轨意味着中国改变自己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这也不会发生冲突。从本世纪初开始,走出去,就要发生冲突。非洲也好拉丁美洲也好,东南也也好,美国西方也好。所以你进去肯定要发生冲突,丝绸之路和亚投行。所以我想这个反对派,是很容易理解的。

2.支持派
和反对相反的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支持,因为他们需要发展。尤其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很低的国家,他们大力需要发展。西方不给他们钱。现在西方的一个问题是,西方的资本也不少,但是为什么不能去呢?我是觉得西方的政治阻碍了资本的流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很多条件,民主、自由、人权、宗教,西方本身在早期发展的时候,从来不讲这些,但是等他们发展后,开始讲这些东西。这就是鸡和蛋的关系,我没发展,如何讲人权和自由?西方说,这些附加条件,这使得很多的资本到不了这些所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特别希望。中国并不是毫无条件,中国有条件,但不像西方那样过分政治化的条件。所以这些国家是非常支持中国的。

3.怀疑派
那么中间呢,是对抱怀疑态度的。一种是受到美国的压力,像韩国,它本身其经济体与中国非常整合,但它也不好公开表态,因为美国是它的战略同盟。澳大利亚也是,受美国的压力。而另一种,有些国家,像印尼,对中国到底要做什么,大家不清楚,抱有怀疑态度。当然这和中国做的不够也有关系,“丝绸之路”说到现在也有一年多了,具体方案却没说清楚,但是究竟是怎么。我们的知识储备不足,人家不了解我们。
所以,这是三个类型的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国家安全问题】
另外我觉得,中国的丝绸之路,有很多考量,现在决策就是细节不够。“丝绸之路”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很多国家来说是比较麻烦的。当时我们和越南人说,修云南到新加坡的高铁,越南人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国土上修?这个不是一个经济规划的问题,而是国家安全的问题。像菲律宾、越南,和中国有领土主权纠纷问题,所以你修基础设施,他们会怀疑中国是不是对其国家安全产生影响。包括斯里兰卡也是,科伦坡的港口让新加坡管理,那没问题,因为新加坡国家小不会对其产生国家安全的问题,印度也不担心。但是中国一接手,情况就不同了。缅甸也是一样,大规模的项目,但是都用环保不合格来评估,所以和晓西教授建议发展green economy

支持派国家的限制性因素
还有,一路一带的国家,尽管很穷,但是他们的政治比较不复杂。这些发展中国家,赢求不到政治上的支持力量。只有两种力量是国家性的力量,一种是宗教性力量,一种就是军队。但是宗教力量统治国家没有合法性,所以埃及失败了。但是对这些国家来说,最有效的统治就是军人假装贫民。泰国也是一样。好多政党政治,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西方的整合力量,但现在也不行了。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党政治面临分化国家的威胁。也有发达国家在讲civic society,非政府组织NGO。但NGO比政党更分化,但我们根本找不到哪一个国家的NGO能主导国家的政治。
尽管这些经济不发达,也不民主。但很多国家NGO很发达,即使反对党没有公开,但实际上也是存在的。既然如此,西方就很容易影响这些国家,包括柬埔寨,洪森还是很专制很集权的,它的反对力量也在。

【下一次颜色革命;越南?】
越南也是一样,越南也是共产党统治,中国方面要借鉴越南的党内民主。但是我跟越南朋友交流,下一次亚洲如果要发生颜色革命,是不是就是越南?越南是很麻烦的一个国家。因为它的高层的话,四驾马车,总书记、总理、国会、国家主席,(我们习大大是三合一的体制),四驾马车背后是不同的经济寡头,有些是亲美的,有些是亲中国的,这很麻烦。越南海外的反对派力量很强,国内反对派的力量也强,就像领导人不团结。
所以中国,即使总体上,发展中的社会希望关联中国的丝绸之路,但是真正落实下去,也是很麻烦。西方制度比较健全,是透明的体制,西方以国家安全的名义,不让中国出去。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制度化程度非常低,也不透明,国家腐败,做生意的人就比较麻烦,我和这一个总统签个协议,下个总统上来了就不承认了,这就不好做。

四、我有信心“一带一路”能搞好
即使面临诸多问题,我对“一带一路”战略还是有信心的。为什么有信心呢?一个是我刚才说的客观需要,世界还是要发展的,发展还是主题,尤其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不用说非洲这样的国家,东南亚国家也是很穷。我们的新加坡是个富裕国家,我们总感觉到很不安全,因为旁边都是穷国家。”现在只有中国能帮助他们。我们是最强大的金砖国家,其他四块砖加起来,没有中国这一块砖重。所以,发展中国家中,只用中国才能这样做。

1.自由贸易的“朝贡体系”
对于中国来说,对中国来说,怎样探索新型的国际合作的路子?中国提出了很多漂亮的口号,例如睦邻共同体。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怎么样,我觉得看中国的未来就是看中国的历史。中国以前比较成功或失败的也好,就是朝贡体系,应该给它平反。从梁启超先生开始,对它开始批评过多。但是我觉得朝贡体系实际上是一个自由贸易体系。和英国人开玩笑,英国打开中国大门是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而朝贡经济之下,小国家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要扣头的。那么大个国家,你扣几个头就好了。英国人来了以后,主权国家觉得有失身份,其他国家都没有感觉扣几个头丢脸。只是中国自己做的太吃亏。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那么短时期内能做好,就是类似朝贡体系的,对东盟带来很大好处的。比如新加坡本身富裕起来了,如果旁边的国家不富裕呢,也没有安全感。

中国做到可持续发展的话,“富邻”是很重要的。你富裕起来了,其他国家没富裕,那谁买你的商品呢?只有当其他国家也起来了,可以大量买你的商品了,你才可持续发展了。

2.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中国的文化精神是包容性的,这一点我更加自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非常开放,这很好。中国是主体,是开放的,inclusive,丝绸之路也可以成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而且要比它做得更好。实际上,“马歇尔计划”对复苏欧洲经济非常重要,没有马歇尔计划,西欧经济不会那么快复苏。但它是排他性的,不向东欧国家开放,才形成了后来的美苏冷战。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丝绸之路”要做得非常开放,越开放越好。技术上如何安排,又要主导,又要人家来参与,我想不难。因为这是中国所需要的,开放性,并且开放性还可以减少成本。

3.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我们可以像英国学习,它有很多经验。中国改革开放走出去也就是十几年。中国要少交学费,就要学习大国的经验。中国这方面大大欠缺,要谦虚,要开放。有些东西政府资本为主,不仅仅向国外的企业开放,也向中国的民营企业开放。中国的民营经济走出去非常快,很成规模。所以,政府如何搭台,让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走出去,这个非常重要。资本的构成非常重要。

还有一点,中国要学习西方失败的教训。西方老殖民地主义,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应当把“丝绸之路”做得不仅仅作为经济项目,更应当做成一个国际治理的项目,或者说至少是一个区域治理的项目。我们现在的国际秩序,前两天基辛格先生也在这边,现在我们看到的秩序,都是现代西方发展的结果嘛。但我们东亚的秩序,尤其是东南亚的秩序,完全美国地缘政治延伸的产物,西方的秩序延伸到东亚。但是随着美国的衰落,其地缘政治影响力就下降了。但中国的崛起,影响力更大了。

【秩序建立者】
上次台湾方面找我们探讨国际空间的问题,想找除中国之外的国际空间。那我说,这个世界上哪能找到除中国之外的国际空间啊,到处都有中国。所以我说台湾的生存发展,一定要看中国的地缘政治。以前台湾看美国,那是冷战的地缘政治延伸的结果。现在中国崛起了,台湾是中国核心利益的一部分。新加坡就很聪明,把中国的国际空间看做是自己的国际空间,就共赢。在中国,地缘政治的扩张,主要是资本为前提。我们首先要考虑到中国的区域秩序、甚至国际秩序,这个很重要,不是说我们要搞帝国主义。你成长起来以后,自然而然会成为秩序。首先是资本秩序,政治、战略的秩序紧随其后。这不是中国要搞帝国主义,而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如果自己走出去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其他的利益就建立不起来。中国实际上很聪明,我不反对这个秩序,我加入这个秩序,但是顺着这个秩序往上爬,遇到瓶颈了。但中国也不是说要从现在的秩序中退出来,中国还是要和西方交往的。新型的大国关系,中国对世界银行的贡献会越来越大。同时也不要忽视自己的秩序。
国际关系里面,有一个定律,如果你不去追求就自己的利益,不把自己国家利益最大化,最后要受到惩罚。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中国要追求这样的道理。在中国,区域秩序做好了,昨天王毅部长也说,中国应当对世界的国际秩序有很大贡献。怎么贡献?两条腿,发展中国家区域秩序的腿,另一条腿,对发达国家也会硬起来。

【硬力量才是硬道理】
我是非常敬佩李光耀先生,他说过,这个世界,你不要管人家怎么看,只有你成功了,人家才向你扣头。世界才认可你。从某些方面来讲,我不相信软力量。硬力量的软用,就叫软力量。美国的航空母舰是软力量吗?所以软力量必须建立在硬力量之上。中国已经到了大量的资本过剩,要走出去,要建立资本秩序,国家必须有所作为。所以昨天《金融时报》采访我说:“中国最近政策太aggressive。”我说不是,中国政府做什么,什么都没做,那为什么是aggressive。

【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威胁。中国如果真正对这些国家有威胁了,反而没有威胁了。美国到处去威胁人家,人家说美国有威胁吗?中国还是要看看现实主义一些。为什么大家不相信中国而相信美国?美国这个国家是行动主义导向的,有时候做错事有时候做正确的事,有时候大胜仗有时候打败仗,美国是敢说敢做的,这个大国是经过多次考试的。而中国却一次考试还没参加过。例如和越南的冲突,小冲突没问题,邓小平先生早就说了,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为什么没人理你呢?如果中国早30年开发,就什么威胁都没有了,就是没开发嘛。

【行动胜于言辞】
所以我是觉得,中国共产党不要成为一个话语党,光说话不干事,而是应该成为行动党。因为有时候我们说的太多而做的太少。即便口号非常漂亮,但实际上找不到这些东西。要实事求是,随着资本出去了,国家也必须走出去。现在我们的结构搞得不好,既借给人家钱,人家还不高兴,我就觉得很奇怪。这是有问题的,中国的资本和美国的资本和日本的资本,有什么区别呢?资本就是资本嘛。这就是为什么亚洲基础设施银行。英国就加入了,道理很简单嘛:对什么都可以生气,但是不要对“钱”生气嘛。只有自己有信心,就是可以做好的。中国总是不自信,钱就用的不好。

【建立统一的领导架构】
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的人抱怨,日本韩国比较礼貌,中国的话,哪怕广西云南(出访),要人家总理接见、部长接见,人家很烦,拿中国人的钱,喂狗去了,这个就不好,是吧。所以国家安全领导小组,我希望它马上能启动起来,因为中国的外交角色太多,国防部、外交部、商务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行政级别都差不多,谁也不听谁,是吧,就稀里糊涂地出去了。所以我建议,丝绸之路,国务院必须有一个领导架构。美国有一个国际发展署,中国必须有一个国内的领导架构来来整合这些东西,不然的话,国家利益出去就回不来。真的要学。

而且中国的资本,一方面要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在海外赚的钱,如何让中国人民获益呢?这非常重要。尤其是我们出去的国有企业,但是现在国有企业里面很复杂,国企老总跑到另外一个国家设立个自己的公司,赚了钱就放在我自己的国家,亏了钱就放到国有企业。企业走出去,要学习国外企业的税收制度,但这个没人想。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一路一带”要做起来。

4.呼吁:有“智”的智库
我们国内的智库在做什么啊?现在智库都还没有超过习大大的“五通”,大家都在论证习大大的五通有多么高明,但丝绸之路是远远超于五通的东西,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我们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足。例如中国研究土耳其的文章只搜到两篇,还是写19世纪土耳其现代化构成的文章。以前我在北大的话,西语系是国家小语种人群。现在完全市场化了,没有人学小语种了,85%的人都大量研究中美关系,因为觉得有利可图啊。这个说不过去啊。那么大的国家,我希望大学里面培养一些人才。现在市场经济,那些小语种的学生,对东南亚了解吗?根本不,光靠几个外交官是不够的,好多外交官都是屁股指挥脑袋的,尤其是中国的外交官,我很不喜欢,整天躲在大使馆里,总也不出去。

美国不一样,美国尽管甚至没有那么多智库,但美国各个大学都在研究这些小国家,美国的企业都在研究这些小国家。美国的企业整天向我们新加坡跑,就了解情况。中国的企业刚刚开始,国有企业反正国家的钱输了就输了无所谓,民营企业还处在土豪金的建设,它也不关心。企业不研究,大学不研究,政府官员不行,那怎么研究?做研究非洲的,但一辈子去两三次非洲就不错了。英国研究非洲的学者,至少一年三个月在非洲泡着。

习大大说,为什么要成立智库?因为中国的政策知识啊,远远赶不上中国的客观需要。中国30多年实践发展太快了,我们的制度建设远远跟不上实际的变化。但制度建设的前提就是,我们的知识首先跟得上。所以我希望:年轻一代,大家不要只盯着那几个欧美大国家,以后是亚太的世纪,要从中国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出发,来选择以后你们做什么。知识先行,知行合一,知识最重要的。我们所学的东西远远达不到现实的要求。上次一个领导找我谈说现在我们已有2500多个智库了,但我认为现在是有“库”没“智”。搞个“库”很容易,一百万两百万马上搞一个“库”,但“智”太难的。要让“智”来引导“库”。媒体上都在大肆吹嘘中国智库怎么样怎么样,这个很不好。

国际政治是现实的,你要了解这个世界。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很大,资本扩张很厉害,中国现在无论是国家资本还是民间资本都扩散的很厉害,这是我们需要的。我希望晓西教授、北师大多做这方面的事情。

【李晓西教授点评】
感谢永年教授的精彩演讲。关于“一带一路”的解读,我有四个感受:一是条理清晰:为什么,有没有能力,难点是什么,采取怎样的对策。二是思维辩证:突出发展是硬道理。三是既广又新,例如朝贡政策、跨国公司、威胁论等很有新意。四是中国情怀,(李晓西老师问:对了,您的国籍是?郑永年老师答:“中国”。此时场下观众自发掌声响起!)我们的外交如何才能深入那些国家。

我们再次热烈表示感谢!

文章目录
  1. 1. 了解亚投行前,有必要知道何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2. 2. 2015博鳌论坛皇冠上的明珠:一带一路
  3. 3. 郑永年3月24日北师大演讲实录“一带一路”战略解读